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前30天,记者参观了位于北京的长新商店。站在这里的一群坚固的工业建筑是北京市唯一现存的百年工厂,——CRRC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即“二七工厂”。在二七工厂的西南角,有几座老砖砌建筑是中国冰雪运动员参加北京2022年冬季奥运会的训练营。
图片
“二七厂”曾是中国铁路梦开始的地方。从1897年到2017年,120年的时间,我国现代铁路业在这里发端、壮大、成熟,中国第一台“建设型”蒸汽机车和第一台内燃机车均诞生于此。这里同时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二七工人运动的策源地。
2018年初,百年“二七工厂”宣布告别制造,正式停产,开启新的转型之旅。在老厂区引进一批科技文化创新项目的同时,占地600亩的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科研基地(简称“科研基地”)也落户于此。经过一年的密集建设,2019年9月,作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配套项目,一座简单的现代化工业建筑建成,国家冰雪运动训练研究基地正式挂牌成立。
这座精神世界其他顶级的冰雪文化运动发展基地,是一个集速滑馆、体能馆、体育教师综合风洞,六自由度训练馆、康复教育医疗服务中心(游泳馆)等多个不同场馆为一体的建筑群,其中我们最先开建并落成的速滑馆体量达到最大,她就像是中国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孪生姐妹,不仅可以拥有与“冰丝带”同等企业规模、同等重要工艺的1.2万平方米冰面,还秉持着相同的绿色生态环保管理理念,通过“呼吸”利用信息无处不在的空气能。
“采用不同空气环境能为场馆资源管理活动用房供暖,由此可以每年可实现100余吨二氧化碳的减排。”科研教育基地建设施工方以及项目公司经理张万立介绍,空气能也称“空气源热泵”,是将空气中的低温热量不断吸收进来,经过一个介质气化,然后学生通过系统压缩机压缩后增压升温,再通过研究换热器技术转化给水加热。据统计,空气能热水器的年平均热效比是电加热的4倍。“就像现在我们自己每天吸进氧气排出二氧化碳也是一样,速滑馆也会‘呼吸’,利用信息无处不在的空气能,降低企业温室气体的排放。”
此外,速滑场还将充分利用场地制冷产生的余热,供运动员生活热水、融冰池、冰维护和倒冰,预计每年将节省180万度电力。
走进速滑馆,你首先看到的是一个400米长的标准冰面,中间有两个面积稍小的溜冰场。 据报道,这三个冰场可以根据不同的方案进行温度控制。 与其他体育场馆不同的是,速滑体育场还配备了许多高科技训练设备。 例如,瑞士计时记分系统允许运动员在训练期间通过佩戴在身体上的特殊芯片实时获取所有数据,如滑行速度和距离。 运动员全程的视频、轨迹和数据为科研人员提供了第一手的辅助依据。 田野的一个角落里立着一台微型汽车大小的仪器。 这是我国高校自主研发的一种牵引系统,可以为运动员提供训练辅助力量,使其在瞬间达到高速。 帮助他们快速调整转弯和换道动作,从而节省训练时间和体力,提高训练效果。
长期以来,我国冰雪运动的基础比较薄弱。许多国家冰雪运动训练队伍长期驻扎国外进行训练,成本高,训练保障有限,特别是科研保障有限。“我们目前的基地食物、住房、培训、科研设施齐全,能够很好的满足实际需求,为团队的新需求提供实时的解决方案和保障。”我们这里的健身中心是非常高科技的,配备了非常领先的体育训练设备,特殊的训练设备。科研基地科技工作部副主任冯家新说。
记者注意到,在科研基地西区二期工程建设中,有两个罕见的风洞实验室。风洞试验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平台训练方法,可以帮助运动员更快、更准确地提高技术动作和成绩。科研基地二期工程设有两个运动风洞实验室,其中滑雪风洞实验室是一个开放式回流(带静止室)风洞,其大小和风速范围可以满足跳台滑雪的日常训练,综合风洞实验室可以满足滑冰、雪橇等冰雪运动的需要。它可以帮助判断和优化运动员的最佳竞技姿势,检测和校准设备的性能。
在体能训练馆,所有的训练器械企业都是我们针对学生不同的冰雪旅游项目进行专门研究设计的,其中作为一个看着像巨大的秋千架的器械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据工作管理人员通过介绍,其实对于这个“大秋千”是短道速滑运动员用来专门训练蹬冰的。它左右摇摆的幅度跟短道速滑运动员滑冰的姿势还有倾斜的角度分析相似。运动员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中国这个器械锻炼协调性。在体能训练馆的另一角,有一排类似宇航员座椅一样的设备,据了解,它确实存在就是飞行器,可以有效帮助提高运动员锻炼肌体的核心精神力量,还有一种平衡学习能力和神经肌肉质量控制自己能力。
科研基地内的轮滑大厅是中国第一个室内轮滑训练大厅。这里设有标准轮滑场、健身训练场地、标准羽毛球场、标准篮球场、乒乓球场、科研辅助设备等,主要用于国家速滑队的常规辅助训练。
除各种高科技设备外,中国体育总局冬季体育中心和北京体育大学都对科技人才的配置提供了大力支持。冯家鑫说:“从硬件到软件,基地目前的功能相对较强大,整个基地的发展计划也相对较长。在北京冬奥会之后,为新周期的冬奥会提供服务和为夏季奥运会做准备仍然是该基地的一项重要职责。同时,它也是北京体育大学重要的科研和教育平台,它将承担大量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另一方面,我们将充分发挥社会功能和公益属性,结合北京体育大学的教师,进行冬季运动专业人员的培训和外部操作,促进冰雪产业链的深入发展。”
“我们已经进入了全力以赴准备的冲刺状态,将继续充分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大力推进自主研发,引进和整合前沿科技,建立一支国际高水平的科学团队,确保国家冰雪队科学训练,全面提高运动员成绩。”中国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中心副主任洪平说。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